二、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十二年发展四大关键点分析
1、出发点(1997年)
对于中国数码相机品牌来说,1997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市场竞争环境来看,当时为中国用户知晓的国外品牌只有柯达、卡西欧、奥林巴斯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主流产品都在百万像素以下。从市场销售形势来看,从1997 年开始,中国市场数码相机的销量保持年均 50% 以上的高速增长。
从时代背景看,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熏陶,中国企业对新兴市场、新兴产品已经具备高度的敏感性。上海海鸥、江西凤凰和清华紫光等企业开始筹备推出自有品牌数码相机。
1997年7月海鸥照相机厂正式提出开发生产数码相机的申请,1998年推出的其第一款数码相机海鸥DC-33,1999年从国外引进数码相机生产线。上海海鸥照相机厂这种自主研发加技术(生产线)引进的模式是中国企业、中国品牌进入数码相机市场的典型代表。
海鸥等先行者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海鸥沦为国外品牌的代工厂,凤凰则放弃数码相机业务。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数码相机升级换代速度太快,1996年至2000年的五年间,数码相机主流像素由30万升级到300万。1999年上海海鸥引进33万像素数码相机生产线,预计2001年投产,而2000年数码相机主流像素已达到100万。
其二,中国企业对数码相机技术发展之快速没有准备,自主开发因实力不足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技术方面又采用传统的引进工业生产线的方式,立项之际已落后。
2、爆发点(2000年)
数码相机自1996年引入中国市场,经过数年市场培育,消费者对其认可度逐渐提高,终于在2000年形成数码相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佳能、索尼、尼康等日本品牌集群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大举扩张,中国数码相机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数码相机自有品牌阵营空前壮大。
中国数码相机品牌爆发的原因有三:
其一,1996年以来部分中国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为国外品牌做销售代理等方式获得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培育了销售渠道;
其二,国外品牌集中于中高端市场,在低端市场留下空白,从而给中国品牌早就发展空间;
其三,进口数码相机零部件,在利用中国低成本劳动力进行组装,使数码相机市场进入门槛空前降低,连家电企业、玩具企业都参与其中。
以2000年为起点,延续至2003年的爆发式增长令中国数码相机品牌空前繁荣,2002年第四季度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占有率前十名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占到三款,其中联想居第三、方正居第六、紫光居第九。
2002年10月,国家计委发布公告,计划力争到“十五”计划末(2006年3月),使我国数码相机整机年产量达到500万台,国内占有率提高到50%。可见包括官方在内的各界对中国数码相机企业发展前景的乐观情绪溢于言表。
数码相机市场繁荣发展的胜景在2004年被彻底打破,国内外大多数品牌均遭到重创,中国品牌受害最烈,几乎全军覆没,勉强求存者如联想、爱国者和TCL等,也不得不全面收缩数码相机业务,一时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几乎全面落入国外品牌掌控之中。
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在极盛之时突然衰落,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全球市场大环境影响。2004年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之前几年投资者和厂商蜂拥进入,导致数码相机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生态恶化。
国际市场一线品牌利润大幅缩水,二线品牌则大多被迫退出市场。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尚处在发展初期,抵御风险能力薄弱,遇到全球市场大环境骤变,自然无法抗御。
其二,国外品牌介入中国低端市场。技术进步、生产规模扩大带来成本下降,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品牌纷纷进入低端市场,与中国品牌发生直接竞争。
与此同时,由于取消进口配额和降低关税,致使数码相机整机和零部件进口量激增,国外厂商挟此有利条件冲击中国市场。中国品牌在产品性能、品质低于国外品牌的情况下又丧失价格优势,只得纷纷落败。
其三,中国数码相机企业低水平竞争自毁长城。由于销售看好,进口零部件装配数码相机的利润可观,吸引大批家电、玩具企业生产大量低质低价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败坏国产品牌整体形象,另一方面恶性价格战致使全行业利润下降。
此外,在黄金发展期中国数码相机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资源整合两方面均未做出成绩。核心技术完全由日本品牌掌握,竞争中处处被动,又由于资源没有整合,不得不各自为战,最终在市场波动中一触即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