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快速发展期(2000-2003年)
2000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获得爆发式增长。佳能、索尼、尼康等日本各大数码相机厂商群集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大力扩张。清华紫光、联想、北大方正等中国品牌数码相机也进入市场竞争的主舞台,开始与国外品牌同场竞技,并且表现不俗。
2000年:
2月,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发布国内第一架国产的100万像素数码相机DSC-1100,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DSC-1100具备109万像素,基本满足一般的打印输出,但与国外品牌主流产品差距较大。同年,清华紫光推出自有品牌数码相机。
这一年,佳能、索尼、尼康三大日本厂商进入了中国市场,既令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真正崛起,又彻底改变之前相对平静的竞争格局,开始诸强争霸时代。
2001年:
国外数码相机诸强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富士、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理光等品牌先后进入中国市场。
富士公司在苏州成立合资公司,并取得数码相机内销权。6月,佳能决定在苏州投资1亿美元设立佳能(苏州)有限公司,加大其数码相机产能,计划将苏州工厂建成其亚洲核心生产基地。
面临日本品牌竞争压力,柯达加快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9月,柯达与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合资兴办的达海公司正式投产,所生产数码相机主要投入中国市场。11月,柯达与神州数码结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共同开拓中国数码相机市场。
2002年:
年初,清华紫光率先在国内市场推出中国自有品牌的200万像素数码相机。5月,联想推出自有品牌数码相机。方正科技也在2002年进入数码相机市场,并在年中推出3款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同时,方正斥资1.5亿元在东莞组建年产100万台的数码相机生产线。
其他国产数码相机厂商包括朝华科技、华旗资讯等IT类厂商和海鸥、凤凰等传统相机厂商以及TCL、先科等家电厂商,共计30多个品牌,产品大多定位在家用数码相机市场。
2002年开始,华旗成立数码影像技术研究院,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数码相机。6月,华旗推出两款国产数码相机——爱国者DC1350和爱国者DC350。10月,华旗首款采用CCD作为图像传感器的数码相机爱国者A-100上市,探测低端数码相机市场。
6月,朝华科技股东大会宣布进军数码产业,投资1.33亿元建设数码相机生产线。2002年10月,国家计委发布公告,计划力争到“十五”计划末(2006年3月),使我国数码相机整机年产量达到500万台,国内占有率提高到50%。
2002年三星数码相机正式登陆中国市场。5月,尼康宣布在中国江苏建设数码相机工厂。奥林巴斯在深圳建设数码相机制造工厂。索尼在上海的合资工厂——上海索广影像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高档数码相机,并宣布逐步将数码相机等数字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三洋与深圳华强合资的数码相机生产基地落户东莞。
根据IDC发布的2002年第四季度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报告,第四季度国内共售出数码相机258550部,市场占有率前十名的品牌依次是:索尼(14.5%)、佳能(13.1%)、联想(11.8%)、奥林巴斯(11.5%)、富士(11.4%)、方正(8.6%)、柯达(6.7%)、尼康(5.1%)、紫光(4.5%)和美能达(3.4%)。
2003年:
1月1日起,中国取消进口相机每年1400万美元的配额限制,直接导致数码相机进口激增。
1月7日,柯尼卡和美能达宣布合并计划。这两家日本中型传统相机制造商因面临来自索尼、佳能等厂商的强大竞争不得不走到一起。
7月,华旗成立了数码相机部门。12月,联想集团最新成立“消费电子事业部”,联想数码相机销量突破20万台,成为国内五强中惟一的中国厂商。
2003年,清华紫光、联想等陆续推出自有品牌的300万像素、400万像素和500万像素数码相机,拉近与国外品牌先进水平的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9年国内数码相机的销售量仅为 6.1万台,2000 年达到11.6万台,2001年为24.78万台,2002年达到56 .6万台,2003年为135.4万台,每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较快,厂商的平均利润率为30%甚至50%以上。数码相机产业在2000年至2003 年高速增长,堪称“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