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调整动荡期(2004-2005年)
2004年,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中国数码相机销售量为263.2万台,增长率达到94.4%,销售额也实现同比增长86.8%,但大多数厂商并未从高速增长的市场中获利。
由于投资者和厂商蜂拥进入,导致数码相机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生态恶化。尽管市场在高速增长,但增长速度和市场规模没有达到厂商和投资者的预期。作为一个高技术投入、高品牌导向、高市场推广费用的产业,利润急跌导致众多国内外品牌因未能经受住2004-2005年数码相机市场的动荡和调整而被淘汰。与此同时,也有个别厂商看到机会,进入市场。
2004年:
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动荡和调整在2003年已显露征兆。由于众多数码相机企业市场份额尚未达到其规模经营要求的目标,为增加销量、争夺市场份额,数码相机厂商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打价格战,甚至低于成本销售,导致利润率迅速下降。国际市场亦出现类似情况。
价格战激烈进行的同时,像素大战在2004年达到高峰,至2004年底,400万像素代替300万像素成为入门级像素范围,500万像素机型销量排名第二,而300万像素以下的数码相机已经几乎没有市场。
索尼、尼康、佳能、奥林巴斯等一线厂商整体利润大幅缩水。二线厂商相继退出数码相机市场,2004年底京瓷和东芝相继宣布全面停止数码相机方面的业务,LG放弃大规模进军数码相机自有生产的计划。柯尼卡美能达虽然经过合并,仍未摆脱亏损。
动荡与调整之中,惠普看到机会,于2004年年中进入数码相机市场,但表现平淡。
国产品牌由于集中于低端市场,受价格战与像素大战之害更烈。2004年开始,国产数码相机品牌全线收缩。联想在2004财年确立“回归PC主业”这一发展思路,数码相机不再是联想重点发展的项目。
清华紫光、方正和TCL等品牌采取与联想相同策略,暂停发布新品,全面收缩数码相机业务。众多国产小品牌被淘汰出局。经历2004年开始的动荡调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最终留存下来的国产品牌只有联想、TCL、爱国者和明基。
2005年:
奥林巴斯截至2005年3月的2004财年业绩显示其影像业务亏损额达118亿日元。柯达2005年一季度也出现1.42亿美元的亏损。
5月11日,柯达宣布由彭安东接任邓凯达的CEO之职,其直接原因是邓凯达未能带领柯达由传统影像向数字业务成功转型。
8月1日,惠普发表声明,宣布正式退出亚太地区的数码相机市场,转而集中投资家庭照片打印领域。
2005年IDC《中国数码相机市场2005~2009年分析与预测》显示,凭借核心产品元器件以及核心技术的掌握,日韩公司迅速超越了国内的数码相机企业。从2004年出货量来看,日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近90%,国产品牌颓势明显,只能在低端产品市场苦撑。
尽管如此,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前景仍然看好,IDC认为其未来五年将以32.8%年均复合率增长。
3月,三星宣布放弃传统相机业务,全力投入数码相机业务。上半年三星推出三星DigimaxV10、 U-CA5等数个系列数码相机新品。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召开新品发布会,高调显示其拓展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信心。
7月,华旗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爱国者V系列数码相机新品发布会,为爱国者包括800万像素的V80系列在内的6款数码相机新品上市做高调宣传。8月,华旗在全球同步推出的爱国者V系列数码相机新品,宣称在2005年内夺得国内7%的市场。
明基在与宾得结盟合作后,在8月初发布两款采用宾得镜头技术的500万像素数码相机,并公开宣称,3年内取得中国数码相机市场10%的份额。联想、拍得丽也在8月发布多款500至800万像素的数码新品,同时在终端市场展开促销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