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日韩品牌液晶电视在市场中拥有很高的品牌号召力,但是近期这些厂商的日子都相当不好过。索尼、松下、三星、LG等日韩厂商近期的季报数据均出现亏损,尤其索尼电视业务已经连亏八年。为何这些把握着核心技术以及上游优势的国外厂商交出如此答卷?以索尼为例我们来看看这些厂商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困境?
摆在台面上的困境:全球平板电视需求增速放缓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平板电视替代CRT电视已经基本接近尾声,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平板电视,增长空间已经相当有限。尽管在中国、拉丁美洲、印度等新兴市场中还有大量的CRT电视等待替换,但对于整体市场而言,增速放缓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根据DisplaySearch的数据,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电视机产品出货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发达国家市场的下滑幅度达到了6%,抵消了新兴市场3%的增长。
DisplaySearch同时预测,2011年全球电视的总出货量较2010年没有增长的态势,预计将保持在2亿4千8百万台,其中液晶电视出货2亿6百万台。这也明显低于之前预期的2亿1千1百万台。
应该说市场规模的下降已经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各液晶电视厂商也都纷纷调低了今年的业务预期,并减少了对于上游零配件的采购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全球电视市场尤其是液晶电视市场的成长?
首先,革新技术产品换代阻力重重
平板电视已经高速发展了十数年,液晶电视也已经在主流市场驰骋了近十年时间。这其中市场上并没有出现能够全面取代液晶电视的新产品。
OLED电视能够大幅提升显示效果是受到广泛认可的,事实上在5年前就由索尼实现了量产,但是至今OLED电视都没办法进入大规模销售。如索尼、三星等手中拥有OLED电视技术的厂商对于现有的液晶电视业务的运营已经耗费了绝大部分精力,再投入巨资对新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量产,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DisplaySearch对于OLED电视的预期是大概到2012年下半年,OLED电视才能加入到40英寸及以上尺寸市场的竞争中,但受制于价格太高以及产量极其有限,OLED电视至少需要到2015年才能占领40英寸及以上尺寸市场2.5%的市场占有率。
除了OLED电视之外,还有一种新技术产品受到了多方期待,这就是激光电视。这种2005年前后正式面世的新技术产品在亮度、稳定性、可靠性、色域宽度、连续工作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不过这一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还不如OLED电视成熟,仍处于样机展示阶段。这项技术的未来定位目前还不清晰,更加难以获得本来就处于亏损中的液晶电视厂商的强劲推进,指望激光电视在短期取代现在的液晶电视那更是天方夜谭。
替代性的新技术产品迟迟不能进入市场竞争,没有办法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和价格,也就没办法推动市场的替代性发展。这也是直接导致发达国家电视市场更换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最终导致全球电视市场规模成长乏力。
- 第1页:全球平板电视需求增速放缓
- 第2页:新技术产品拉动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