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市场一向有着“淡五绝六”的说法,但由于传统的市场销售高峰即将开始,使得5、6月份往往成为厂商扩大渠道覆盖最佳时期,而这一特征在数码相机市场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为进一步了解数码相机市场渠道现状,消费调研中心ZDC对2007年第2季度中国数码相机市场进行渠道监测调查。
通过本次的渠道监测,ZDC总结得出渠道分布主要特征:
• 经销商数量分布不均衡,华北市场过于集中,聚集了2000家以上的经销商,占据整体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 经销商数量在5~7月份出现大幅度增长,华北区域表现最为显著,并突破2000家。
• 佳能对华北市场较为重视,在华东、东北市场上收缩渠道,转而攻之其他区域市场。
• 索尼较为注重南方市场,在7月份全国经销商数量已经超过了佳能。
• 佳能、索尼、三星与尼康四大主流厂商在区域市场上的布局进程较为缓慢。
一、2007年第2季度经销商分布格局调查
由于经销商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厂商在区域市场的渠道覆盖力度,因而消费调研中心ZDC从经销商数量分布为切入点,对各个厂商在渠道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渠道经销商数量的变化来观察各个厂商在渠道上的调整。(注:由于数据来源受到渠道限制,因而调查数据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与实际等同。)
1、七大区域市场对比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习惯上将我国大陆市场划分为七大区域。受制于经济水平发展以及市场特性,使得数码相机经销商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较为集中的态势。以下是2007年第2季度全国七大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图) 2007年Q2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七大区域经销商数量分布
当前,华北区域成为电子消费类产品聚集地,也成为数码相机市场经销商的云集之地。调查显示,2007年第2季度,在这一区域聚集了2000家以上的经销商,不仅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市场,同时也占据整体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其次是华中市场,在2007年第2季度当中聚集了472家经销商布。西南、华东这两大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接近,分别为258家与219家。华南、东北与西北这三大区域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分布较少,均在200家以下。
从这一分布状况来看,可见数码相机市场经销商分布上呈不均衡的现状,华北市场过于集中。而在华北市场带动下,华中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也较多。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华东与华南市场上,数码相机渠道覆盖密度较低。
2、七大区域经销商数量变化对比
由于5~7月份各大厂商备战暑期,不少厂商随之加大渠道市场战略,导致经销商数量分布出现波动。据ZDC调查显示,在5~7月这一时间段当中,经销商数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华北市场。以下是在这三个月的过程当中,全国七大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变化分布状况。
(图) 2007年5月~7月七大区域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区域市场增量明显,经销商数量在7月份突破2000家。这主要由于华北市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IT消费类产品的聚集地,加上暑期厂商的奋力开战,促使经销商铺盖范围更加广泛。
华北区域市场的不断成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邻的华中区域市场数码相机产品渠道的扩大。在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华中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也出现增长,截至7月份已经接近500家。但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仅有40家新的经销商出现。
经销商数量出现上涨的还有西南区域、华南区域与西北区域。西南区域增长幅度较细小,而华南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在7月份超过了200家。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西北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仍较少,虽有增量,但是增加数量较少。
相比之下,华东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在这三个月当中却出现萎缩,但是幅度不大。同时出现萎缩的还有东北区域市场,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累计降至147家。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一二线市场争夺激烈,导致各大厂商开始出现向区域市场转移的状况,但是对于IT消费水平较低的区域来说,只有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才能带动市场消费,而这并非短期能能够实现的,因而出现了区域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随着GDP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区域市场的发展速度已经大于东部经济发达区域,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区域备战成为必然。
3、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在5月份的渠道调查中显示,数码相机市场上,各大厂商经销商数量悬殊较大,而这一状况在2007年第2季度中仍然存在。以下是2007年第2季度数码相机市场经销商数量最多的前15家厂商分布状况。
(图) 2007年Q2数码相机市场经销商数量最多的前15大厂商分布
通过对比可见,主流的15家厂商当中,经销商数量分布呈现四大阵营:
其一,佳能与索尼区域市场重兵布阵,二者在全国的经销商数量分布均接近600家,而索尼几乎要追平佳能。从这一分布状况来看,反映二者在市场上争夺较为激烈。较多的经销商渠道分布,也为这两大厂商获得较高的关注比例奠定基础。
其二,三星与尼康在经销商数量分布上处于第二军团。在ZDC的关注调查中显示,三星与尼康在关注比例上一直较为“贴近”,虽然尼康在单反市场占据明显的优势,但是三星凭借拥有广泛消费基础的消费类相机做到与尼康的对抗。二者在全国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分别为366家与343家。
虽然三星在2007年初树立在中国消费类数码相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但是从其与佳能和索尼在经销商数量分布的较大悬殊来看,其有必要扩大渠道覆盖面来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其三,奥林巴斯、松下与柯达这三家厂商在经销商数量分布上同处于一个阵营当中,经销商数量在200-300家之间。富士、卡西欧、理光、爱国者这四家厂商经销商数量在100-200家之间,并与随后的宾得等厂商处于第四阵营。
二、2007年第2季度主流厂商区域市场格局
由于经销商数量在100家以上的有11家,因而ZDC根据整体市场排行榜分布状况,选取11家厂商进行对比分析。(注:在各个区域市场中11家厂商的名次是整体市场的名次,并没有按照区域经销商数量的多少进行再排名。)
1、七大区域主流厂商经销商格局对比
(1) 华北区
(图) 2007年第2季度华北区域市场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
华北区域市场是经销商数量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当中,索尼先发制人,经销商数量远在佳能之上。而与其他厂商相比,二者经销商数量分布均较多。由此可见,华北市场经销商分布广泛是索尼与佳能的共同特征,可见二者对重点区域市场的重视,另一方面索尼与佳能在此区域市场彼此竞争也较为激烈。
三星与尼康的经销商数量处于200-230家之间,与索尼和佳能相比稍有悬殊。同时,与整体市场排名差异的是,尼康的经销商数量多于三星。其余厂商经销商数量均在200家以下。其中爱国者与理光持平,均不及100家。
(2) 华南区
(图) 2007年第2季度华南区域市场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调查显示,华南市场由于电子消费类产品的OEM厂商较多,因而消费者在IT产品消费上较为成熟,但是从经销商数量分布状况来看,竞争并不充分。在经销商数量分布上与华北区域市场悬殊较大。
索尼对华南市场的重视力度超过佳能,因而经销商的数量再度超过佳能,但是二者悬殊并不多。三星、尼康、柯达、奥林巴斯等厂商的经销商数量分布均在10家及以上,理光与爱国者这两家厂商对华南区域市场的重视力度不够,经销商数量在10家以下。
(3) 华东区
(图) 2007年第2季度华东区域市场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华东区域市场主要是以上海地区为中心,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但是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并不能做到与华北区域市场相媲美。各大厂商在这一区域市场的表现是占据一定的数量分布,并通过华北、华中与华南市场的三面包抄,来影响这一区域市场的IT产品消费习惯。
佳能与索尼的差距在这一区域市场也得到明显的体现,经销商或者代理商数量悬殊到20家左右。三星在这一区域市场当中有27家分布,其他八家厂商的经销商数量均在20家以下。
(4) 东北区
(图) 2007年第2季度东北区域市场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调查显示,东北区域整体竞争不充分。佳能与索尼经销商数量的差距拉开到10家。随后的是三星,其与索尼之间的争夺表现明显。尼康、奥林巴斯、松下这三家厂商在东北区域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分布均在15家上下徘徊,柯达、卡西欧、富士、理光与爱国者等厂商在东北区域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均在10家以下。
(5) 华中区
(图) 2007年第2季度华中区域市场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从区域分布状况来看,华中区域市场往往受到华北市场的影响,并成为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其也将逐步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
在华中区域市场上,佳能与索尼对抗激烈,加上三星,三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尼康、柯达、富士、松下、奥林巴斯、卡西欧等厂商在这一区域市场上的经销商分布数量悬殊并不大,各大厂商市场对抗并不激烈。相比之下,理光与爱国者数码相机在这个区域稍显乏力,经销商数量分布相对较少。
(6) 西北区
(图) 2007年第2季度西北区域市场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调查显示,虽然各个厂商在西北区域市场均有经销商数量分布,但是重视力度均有欠缺,导致经销商数量分布整体较少。佳能在西北区域市场不及索尼,仅有21家。三星、松下打成平手,均有10家经销商分布其间。爱国者等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均在10家以下。
由此可见,对于IT产品消费类力度不够的西北区域市场,各个厂商采取的市场策略较为接近:象征性的设立经销商或者代理商,以起到扩大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7) 西南区
(图) 2007年第2季度西南区域市场主流厂商经销商数量分布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各大厂商对西南区域市场的重视力度均较小,经销商分布数量最多的佳能与索尼也仅有53家与47家。三星、尼康与柯达这三家厂商同处于各一个梯队,经销商数量分布在20-35家之间。
奥林巴斯、松下、富士这三家厂商在西南区域的经销商数量分布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均不及20家。爱国者、理光、卡西欧对西南区域市场的重视力度更低,因而数码相机产品的经销商数量不及10家。
2、重点厂商各个区域分布对比
通过这一指标,主要考察主流厂商区域市场重点分布状况。
(1) 前五大厂商
区域 | 佳能 | 索尼 | 三星 | 尼康 | 奥林巴斯 |
华北 | 327 | 349 | 201 | 224 | 170 |
华东 | 56 | 36 | 27 | 15 | 14 |
西南 | 53 | 47 | 31 | 25 | 14 |
华中 | 81 | 79 | 58 | 42 | 33 |
华南 | 26 | 30 | 20 | 17 | 15 |
东北 | 35 | 25 | 20 | 14 | 15 |
西北 | 21 | 26 | 10 | 7 | 8 |
通过纵向对比可见,佳能市场主力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域市场,其次是华中市场。华东与西南市场表现一般,而在东北、华南与西北市场也只是象征性的有所渗透。在ZDC看来,佳能市场经销商分布不均衡,悬殊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市场佳能有必要加大市场力度,而在区域市场日渐崛起的同时,当前这一渗透性的渠道策略对于佳能来说并不适应,需要加大对区域市场的布点。
索尼市场不均衡表现更为突出,其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华东市场也没有做到很好的渠道铺垫,并且在东北、西南与西北市场均显得较为乏力。
三星数码相机产品渠道布点较少,且主要精力集中在华北市场,并与佳能和索尼大打价格战。而其他区域市场上,三星数码相机并没有借道三星集团下其他产品的布局优势。
尼康数码相机的优势集中在单反产品之上,因而在市场较为成熟的华北区域经销商分布较多,其他区域悬殊较大,造成尼康渠道的不均衡。
奥林巴斯在华南、华东、东北与西南这四大区域分布相对均衡,但是经销商数量均较少。虽然近两年来奥林巴斯意识到渠道分布存在的问题,但是改革之后的渠道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据ZDC的关注调查显示,奥林巴斯市场关注也没有得到提升。因而,ZDC认为而奥林巴斯更需要加大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力度。
(2) TOP6-TOP11厂商
区域 | 松下 | 柯达 | 富士 | 卡西欧 | 理光 | 爱国者 |
华北 | 161 | 145 | 118 | 112 | 82 | 82 |
华东 | 17 | 14 | 10 | 8 | 10 | 3 |
西南 | 14 | 24 | 10 | 6 | 4 | 9 |
华中 | 35 | 40 | 38 | 30 | 8 | 8 |
华南 | 13 | 17 | 10 | 14 | 8 | 1 |
东北 | 14 | 6 | 7 | 8 | 6 | 4 |
西北 | 10 | 8 | 3 | 2 | 4 | 9 |
在松下、柯达、富士、卡西欧、理光与爱国者这六家厂商当中,经销商分布格局与前五大厂商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华北区域分布集中,并向华中、华东等区域市场延伸。纵向分布对比来看,这六大厂商渠道分布均存在失衡现象,华北区域过于集中,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和华南区域市场稍有欠缺。
三、2007年第2季度七大区域市场关注格局调查
1、七大区域市场关注对比
(图) 2007年第2季度数码相机市场七大区域关注比例分布对比
华北区域是中国IT市场消费中心,因而厂商在这一区域市场争夺较为激烈。而华南区域往往是OEM厂商以及产品配件的生产基地,由此使得这两大区域市场关注比例往往较高,均超过了20个百分点。
华东市场中以上海为中心形成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但是IT产品消费水平与华北市场仍有悬殊。调查显示,2007年第2季度,华东市场关注比例在20个百分点以内,但是与华南区域市场悬殊并不大。
东北与华中区域往往受到华北区域向北与向西的衍射,带动二者关注比例在10-12个百分点之间上下波动。西北与西南市场IT消费能力较低,导致数码相机产品在这一区域市场占有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这两大区域市场上渠道分布较少,也是导致关注比例较低的重要因素。
2、整体市场品牌关注对比
经销商数量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渠道覆盖面更广,对于厂商来说更有助于提高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以下,ZDC根据2007年第2季度经销商数量分布状况,对前11家厂商在全国七大区域关注比例分布状况进行对比。
厂商 | 华北 | 华东 | 西南 | 华中 | 华南 | 东北 | 西北 |
佳能 | 26.2% | 24.1% | 25.3% | 25.9% | 23.9% | 25.9% | 25.9% |
索尼 | 15.1% | 15.9% | 14.8% | 15.3% | 16.1% | 15.3% | 15.0% |
三星 | 6.3% | 7.8% | 6.5% | 7.5% | 7.1% | 7.1% | 7.2% |
尼康 | 8.4% | 7.5% | 8.5% | 7.5% | 7.2% | 7.4% | 7.2% |
奥林巴斯 | 2.9% | 3.0% | 3.1% | 3.1% | 3.0% | 3.6% | 3.1% |
松下 | 4.7% | 4.2% | 4.1% | 3.8% | 4.3% | 4.1% | 4.3% |
柯达 | 3.1% | 2.9% | 3.1% | 3.1% | 3.5% | 2.8% | 3.0% |
富士 | 3.8% | 3.9% | 4.2% | 4.2% | 4.0% | 4.2% | 3.8% |
卡西欧 | 1.2% | 1.5% | 1.2% | 1.0% | 1.5% | 1.4% | 1.4% |
理光 | 2.3% | 2.2% | 2.1% | 1.9% | 2.0% | 2.0% | 2.2% |
爱国者 | 1.2% | 0.9% | 1.2% | 1.3% | 1.0% | 1.1% | 1.6% |
(表) 2007年第2季度主流11家厂商在七大区域市场关注比例分布状况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佳能与索尼在七大区域市场上的经销商数量最多,这也为二者赢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其中,佳能关注比例均保持在20个百分点以上,尤其在华北市场上竞争力表现突出。索尼的竞争优势在华南市场上最为突出,关注比例超过16个百分点。
三星与尼康在经销商渠道覆盖面上接近,体现在关注度上可以发现二者在关注比例也较为接近,且二者在七大区域市场上的关注度处于你上我下的争夺的状态。其中,三星在华东市场表现稍好,在华中与西北市场上与尼康打成平手,在华北等其他区域市场上表现不及尼康。
对比奥林巴斯与松下可以发现,虽然奥林巴斯在整体经销商数量上均超过了松下,但是在关注比例上,奥林巴斯却败下阵来。从这一对比不难发现,奥林巴斯在经过渠道调整之后,并没有将产品的关注度提升。因而ZDC认为,渠道不是导致奥林巴斯市场占有率下滑的重要因素,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才是市场重点,而这是奥林巴斯基亟待提升的方面。
同样的市场状况也在柯达和富士这两大厂商身上得到体现。虽然柯达渠道经销商数量分布均超过了富士,但是在七大区域的关注度上均未超过富士。由此来看,产品的推广也是柯达的提升关注的要点。
卡西欧、理光与爱国者这三家厂商的经销商数量在100-200家之间,三者在关注比例较低且彼此悬殊较小。需要指出的是,卡西欧在产品推广等方面不敌理光,这是致其在七大区域关注比例低于理光的重要因素。
通过各个厂商经销商数量排行和七大区域关注对比,可以发现,经销商数量的多少不是提升产品关注比例的重要因素。这在奥林巴斯、柯达以及卡西欧这几家厂商身上得到体现。
四、四大厂商经销商数量变化调查
各大厂商为争夺暑期市场,在近几个月当中加大了经销商布局,在本次调查中,主要通过5月~7月期间经销商数量的变化来体现。而由于佳能、索尼、尼康与三星这四大厂商在市场上的对抗争夺较为激烈,因而ZDC主要对这四家厂商经销商数量变化来进行对比分析。
1、佳能
(图) 2007年5~7月佳能七大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在5~7月期间,佳能经销商数量直线上涨,数量由5月份的584家升至7月份的612家,经销商数量增加了28家。其中,佳能再度加大华北市场的渠道覆盖力度,经销商数量增加26家之多。这体现了佳能对华北市场的重视。
在华东、东北市场上,佳能收缩渠道,转而攻之西南、华中、华南以及西北四大区域市场。但除了华中市场表现较为突出,经销商数量增加了10家之外,其他三大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变化不大。
从这一分布来看,可见佳能区域化进程较为谨慎。华北与华中成为其市场的主要突破口,而华中市场是主要的试点,通过这一点连接西南、与西北区域,形成较大渠道的覆盖面。
2、索尼
调查显示,7月份索尼经销商数量也突破了600家,与5月份对比可见,经销商数量增加达到55家。可见在这一段时间内,索尼加快产品在市场上的覆盖面。表现在全国七大区域上则体现为,华北市场重点布兵,并加大对华东、西南、华中与华南市场的布局,与此同时在东北与西北区域市场出现收缩。
通过这一调查可见,与佳能不同的是,索尼较为注重南方市场,并采用的是全方位覆盖的策略,在南方三大区域市场加大经销商的覆盖密度。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7月份索尼全国经销商数量已经超过了佳能,但是超过量并不是很多。
3、三星
调查显示,虽然三星经销商数量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分散到各个区域市场来看,变化幅度不大。除了华北区域经销商数量增加30家外,其他区域市场经销商数量变化较小。其中,在华中、东北市场经销商数量相应减少。
4、尼康
在5~7月对比结果显示,尼康经销商数量变化呈现以下主要特征:其一,整体呈上升的势头。其二,华北区域经销商数量增长速度最快,达到13家。其三,华东市场出现萎缩,东北市场经销商数量7月与5月持平。其四,西南、华中、华南与西北市场经销商数量增长缓慢。
总的来看,在区域市场战役打响的同时,佳能、索尼、三星与尼康在区域市场上的布局进程较为缓慢,而这主要是由于区域市场IT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较为缓慢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各大厂商均将华北市场视为重点,并采用由点到面逐步提高渠道覆盖密度的方法,来扩大市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