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元件是单反数码相机结构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够自主掌握感光元件的制造技术当然是单反数码相机厂商手中最重要的筹码。那么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之路?哪些厂商借助感光元件技术的更迭成为了赢家?
(图)简述感光元件发展历程 浅析当前单反数码相机“芯”的战争
从CCD到CMOS 单反感光元件技术的前行
在相机从胶片时代过渡到数码时代的初期,CCD(电荷耦合)是感光元件的主流技术。说起CCD,甚至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光量子假说为CCD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支持。1969年,两位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CD,人们也很快认识到了CCD在电子影像领域的价值所在。1973年,第一枚商用CCD面世,1975年可达发布了第一台完成的CCD相机,分辨率100*100。
必须要提到的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半导体领域的强者索尼积极的投入了CCD的商用化研发。终于在1978年,索尼制造出了12万像素的CCD。1981年8月索尼发布了成熟的原型数码相机MAVICA,正式这款采用了10*12mmCCD的相机标志着相机开始进入数码时代。
1990年,第一台数码单反柯达DCS-100问世,这是采用类似数码后背的改造方式,在传统的胶片单反相机基础上得到的。90年代初期,大量的30-40万像素CCD被生产并应用到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影像产品上。1998年佳能也和柯达合作推出了D2000和D6000,采用了APS-C画幅的CCD。
进入了21世纪,CCD的价格逐步降低,进入大众消费领域,经历了辉煌期。2001年第一台全画幅CCD的数码单反相机Contax N DIGITAL面世。
(图)首台全画幅CCD数码单反相机Contax N DIGITAL
但从2000年开始,CMOS开始向舞台中央迈进。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很早之前就开始使用在计算机领域,CPU和内存就是由CMOS组成的,1998年开始CMOS才开始使用在图像传感器领域。CMOS感光元件结构简单、耗电量低、成本低廉,但其在刚面世的时候,画质低噪点高,仅有极少数的厂商积极的尝试。而佳能正是成功利用了这一机会,把握了领先优势,缔造了今日的成功。目前大众消费单反数码相机领域已经完全是CMOS的天下。
- 第1页:从CCD到CMOS
- 第2页:佳能、尼康与C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