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1年索尼与爱立信将手机业务重组,联手成立了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但在随后的几年中,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销量表现并不如意。2006年瑞典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的相关人士曾指出,“如果不达预期目标,将不再继续追加资金,除非产量跟上。”而音乐手机的畅销,让索尼爱立信一路高歌猛进,挽救了销量下滑的颓势,也让索尼爱立信能继续牵手前行。
2年之后,索尼爱立信出现利润大幅度下滑现象。2008年09月,索尼CEO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在接受一家德国媒体采访时暗示,如果情况没有好转的话,不排除拆分或者重组的可能性。这个“索尼爱立信可能与合作伙伴爱立信分拆的说法”,令整个通信行业为之震惊。
但回过头来看索尼与爱立信联姻的7年之路,以及索尼爱立信在2006年之后的发展状况,就可以明白为何霍华德•斯金格说出这样的惊人之语:
从2007年第一季度开始,索尼爱立信手机销量出现大幅度下跌,直到第三季度才追平2006年第四季度的水平。
进入2008年后,第一季度销量同2007年第四季度相比出现负增长,全球销量排名第四的宝座被LG所取代。
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出炉之后,索尼爱立信手机的纯利润从2007年同期的2.2亿欧元锐减至600万欧元,同比减少97%;营收减少至28.2亿欧元,同比减少了9%。
同时,在最重要的中国手机市场上,消费者对索尼爱立信的关注也逐渐萎缩,好不容易得来的亚军位置又再次被三星取代。
霍华德•斯金格的话与索尼爱立信的颓势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索尼爱立信怎么了?难道索尼与爱立信的联姻以“分手”告终?它要成为继续联想、摩托罗拉之后又一个要分拆的企业吗?
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根据索尼爱立信手机从2001年至今7年左右的发展状况,呈现索尼爱立信在市场上的变化,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弊端等,分析解读索尼爱立信的发展趋向。
一、牵手合作与市场机遇
1、联姻与调整:2001年到2004年
2001年4月19日,索尼公司宣布正在与瑞典的爱立信公司进行谈判,以期达成合作生产手机的协议。随后不久,索尼和爱立信两家公司通过分拆手机业务,成立了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两家公司各占50%的股权。
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挽救了两家公司一直亏损的手机业务,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索尼爱立信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并从2003年开始实现盈利。这个时期是索尼爱立信的调整时期,无论在市场推广、技术的更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方面的速度都比较慢。
2、机遇与发展:2005年到2006年
2005年音乐手机风靡市场,索尼爱立信成为手机市场上最先将音乐手机作为旗下最重要的产品线,即W系列Walkman音乐手机。凭借音乐手机的热销,索尼爱立信一路攀升。从2005年开始,索尼爱立信的市场份额从7%逐步提高,晋升全球第四大手机企业。
得益于音乐手机的走俏, 2006年第四季度索尼爱立信手机全球销量达到2600万部,而在2006年第一季度这个销量仅为1330万部,增长幅度接近1倍。
在用户关注方面,据ZDC数据显示,索尼爱立信2006年底在中国市场的用户关注度已经超过了三星位居排行榜三甲之列,并且关注比例直逼摩托罗拉。
ZDC点评:
索尼爱立信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与这次音乐手机的走俏有关。所以索尼爱立信可以充分发挥作为合作对象索尼在影音方面的优势,扩大影响力。但是这个发展的背后仍然潜藏危机。
2005年正是MP3市场快速萎缩的时候,这从侧面反映出功能单一的产品将不具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这就对索尼爱立信提出质疑:依赖的音乐播放手机,索尼爱立信能走多远?
索尼爱立信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随后的两年,索尼爱立信经历了发展转型与腾飞,其产品线开始出现扩充与变化。具体分析见下页。
二、由巅峰到逐渐颓落
1、转型:2006年至2007年
随着音乐播放功能逐步标准化,较低的技术门槛使得音乐手机市场进入的厂商数量较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诺基亚、三星也将音乐手机作为一个市场亮点来宣传,并且涉足中低端市场。
索尼爱立信的产品发展瓶颈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充分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产品线单一,产品竞争力匮乏方面。所以索尼爱立信出现了一次“转身”:其一,以索尼爱立信K790C为代表的影音手机的推出,它是索尼爱立信产品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的一个代表。其二,索尼爱立信推中低端产品,与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厂商在中低端市场进行搏杀。
2、腾飞:2007年
下图呈现的是2006年Q1到2008年Q4索尼爱立信手机全球销量走势状况。
(图) 2006年Q1-2008年Q2索尼爱立信销量走势
根据索尼爱立信发布的财报来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索尼爱销量的销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即销量超过了3080万部,市场占有率超过9个百分点。
在用户关注方面,据ZDC数据显示,从2007年2月份开始,索尼爱立信在中国手机市场的用户关注度超过了摩托罗拉,夺得第二的位次。
3、颓势:2008年
在经历2007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最高峰之后,索尼爱立信开始一路下滑,销量在2008年第一季度跌至2230万部,并且全球第四的座次被LG夺走。紧接着第二季度,索尼爱立信仍然没有翻身,继续保持全球第四的座次。
在关注度方面,ZDC数据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用户对三星的关注度超过了索尼爱立信。这预示着索尼爱立信在中国手机市场上也出现颓势。
ZDC点评:
在索尼爱立信达到销量的高峰时候,隐藏的矛盾也开始呈现:
首先,销量上升的背后牺牲利润代价。
在2006年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均价维持在140欧元以上,进入2007年之后,其市场均价就由最初的134欧元跌至123欧元。在向中低端市场进攻的过程中,索尼爱立信采取的是以利润换市场策略,导致最终市场占有率上升与利润下跌的矛盾同时出现。
其次,产品线覆盖面狭窄,可持续竞争力较弱。
当手机市场价格战风起云涌之时,索尼爱立信采取了积极参与价格战的策略。但是在中高端市场上,索尼爱立信并没有开拓出来,所以在持续价格战方面,索尼爱立信显得后劲不足。而其他厂商如诺基亚等是在维持中高端同步发展的基础上涉足中低端市场的,所以索尼爱立信的产品线覆盖面狭窄的问题暴露出来,可支持持续性价格战的能力较弱。
再次,转型的失利带来不利影响。
在产品转型方面,索尼爱立信以K790C为代表的影音系列产品并没有获得较好的销量,这预示着索尼爱立信在产品市场战略转型的失败。
这些隐患在2007年下半年之后,就开始逐步突显出来。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索尼爱立信出现如此的状况呢? 具体分析见下页。
三、出现瓶颈与困境
1、产品瓶颈突出
由于音乐播放的门槛太低,索尼爱立信遇到了市场的考验和转折点,下图呈现的是2007年索尼爱立信手机的产品线分布状况:
(图) 2007年索尼爱立信产品线分布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索尼爱立信手机以K系列和Walkman系列产品占据绝对主流的位置,其他系列产品在数量方面较少。此外,据ZDC数据显示,索尼爱立信在2007年200万像素产品数量最多,为14款。其他像素机型均在10款以内。其中高端300万像素及以上产品也有分布,但数量较少。
从产品线的角度来看,2007年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的重点是音乐手机与照相手机。但是音乐播放功能与照相功能已经普及,索尼爱立信在技术创新方面遭遇发展的瓶颈。并且在手机市场竞争再度回归到智能手机方面时,索尼爱立信却迟迟不能推出代表性的产品。
2、竞争对手崛起导致市场占有率下滑
下图呈现的是2007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占有率状况。
(图) 2007年Q1-2008年Q2索尼爱立信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状况
由上图可见,索尼爱立信市场占有率一直在9个百分点上下徘徊,尤其是进入2008年之后其市场占有率下滑速度较快,甚至在2008年第一季度跌至7.5%的低点,这意味着索尼爱立信再度回到2005年的市场占有率水平。
相对于踟蹰不前的索尼爱立信来说,主要竞争对手进一步通过市场措施壮大实力。如LG加大对全球市场的攻城拔寨,诺基亚在中低端市场表现突出,三星更是依赖中低端产品市场份额提升等。
3、内部人事动荡造成管理不稳定
市场表现的不如意直接带来人员方面的动荡,在2007年第三季度,索尼爱立信(中国)公司原总裁古尼拉、原副总裁李艳、原政府与公共关系副总裁宁述勇、原市场营销副总裁王善齐相继离职,随后马勒斯•弗林特也辞去总裁职务。这样,索尼爱立信定下的在2009年冲击业界前三强的目标因为管理层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4、中国中低端手机市场还遭遇山寨机堵截
在中国中低端手机市场上,山寨机由于价格优势在区域市场大行其道,并且一些本土品牌的崛起也阻碍了索尼爱立信向中低端市场的渗透。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手机市场上索尼爱立信的销量曾一度被天语超过,位列销量排行榜第五的位置。
ZDC点评:
无论是其他厂商的崛起还是山寨机的围追堵截,这些都是外在因素。产品技术方面的没有突破、产品市场战略的不确定等却是根本方面的因素。并且在音乐手机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索尼爱立信希望沿着影音的方向有所突破,但是忽略了市场用户的需求,没有注意到市场竞争已经再度回归到以技术取胜的智能手机领域。
面对困境,索尼爱立信从2007年就开始推进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自救,具体内容及分析见下页。
四、索尼爱立信的努力自救
1、品牌形象统一
在人事变动后,索尼爱立信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了一场品牌形象统一的变革,放弃消费者习惯的昵称“索爱”,而直接统一对外宣称品牌名称为“索尼爱立信”。
为了固化品牌概念,索尼爱立信在“全国大城市的终端形象,柜台、海报、台卡等中文索尼爱立信标识都必须被放在显著的位置,而之前只使用英文标识。在互联网上,所有与索尼爱立信相关的网站他们进行了协调,把‘索爱’统一改成‘索尼爱立信’”。从2008年3月开始,“在一线城市推出了体验式店中店,给消费者提供全新体验,更加了解索尼爱立信”。
2、渠道的变迁
在渠道方面,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公司集团副总裁及中国区主管卢卢健生表明,“会对现有的销售渠道进行调整,索尼爱立信希望加强销售的广度和深度,”这是索尼爱立信稍有的在渠道方面的动作。
3、产品线的重新组合
索尼爱立信再度回归到中低端市场,卢健生表示加大两个方面的投入,其一是不能忽略占据中国80%市场销售的1500元以下手机市场,并希望加大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其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透过游戏的元素,加大低端群体的竞争力。”
4、对外合作与接触加大
2007年索尼爱立信与摩托罗拉方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UIQ操作界面。在2008年6月诺基亚收购余下Symbian股份旨在组成Symbian联盟之后,索尼爱立信成为这个阵营中的一分子。
此外,在2008年9月谷歌Android平台推出首款手机T-Mobile G1前后,又传出索尼爱立信希望加入Android阵营的消息,开发Android平台手机。借助阵营及合作者的力量,索尼爱立信再谋崛起。
在对于中国3G标准TD-SCDMA的态度方面,索尼爱立信表示“如果市场需要的话,我们会考虑推出支持不同制式的产品,重要的是能够发挥索尼爱立信的优势。所以,总结一点,我们还是抱着开放的态度。”
ZDC点评:
一方面索尼爱立信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产品线、渠道等方面的不足,开始进行了调整之路。另一方面,索尼爱立信也意识到手机市场的斗争将逐步转变为联盟之间的对抗,所以希望寻找到“靠山”来生存并发展。但是无论是品牌形象的更改,还是产品自身的建设等,索尼爱立信的市场动作已经迟了一步。
这些动作能否挽救索尼爱立信呢?索尼爱立信的未来又在何方呢?具体分析见下页。
五、索尼爱立信何去何从
1、目标能否实现?
在2007年,索尼爱立信就定下了于2009年实现全球销量排名第三的位次,但是进入2008年之后,索尼爱立信在销量方面甚至被LG所超越。所以从2008年索尼爱立信很少的市场动作来看,其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了。
2、索尼爱立信是否会分拆?
如果上述目标不能实现,那么索尼爱立信何去何从?难道真如霍华德•斯金格所说,可能走上“分拆索尼爱立信与爱立信”的路吗?
ZDC认为:索尼爱立信暂时不会分拆索尼爱立信与爱立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索尼爱立信目前正在进行自救措施,无论是产品方面的还是市场方面的,都在努力着,因而暂时还不存在分拆的迹象。
其次,索尼爱立信的分拆意味着力量的削弱,这样形成的单打独斗的索尼爱立信更难以抵挡其他厂商的进攻,这是双方都是不希望看到的。
再次,分拆后可能会导致另一个生产商的退出。由于双方的股份都占据50%,索尼爱立信分拆之后的另一家公司可能会放弃作为手机终端提供商的角色。
但是分拆对于索尼爱立信也有有利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索尼爱立信的市场灵活度将会更大,对手机市场的应变能力更强。
但是手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究竟如何变化很难预料。如果分拆,手机市场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手机市场格局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ZDC将持续关注并为消费者献上相关报道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