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推出国产手机加强海外攻势的报道,并认为这是国产手机开始复苏的起点。由此开始,国产手机将走上全面复兴之路。该报道认为,波导、夏新、康佳等主流厂家的海外战略已经成为手机厂家走出亏损泥潭的救命稻草,并宣称TCL借助阿尔卡特的品牌,已经成功实现90%的海外销售。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的国产手机企业,在自身的基本功都还没有练好,甚至在国内这个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上,连翻身都还没有翻过来,就大唱进军国际市场的调,这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的做法呢?
重战术、轻战略难长久
国产手机在2002年和2003年的辉煌是靠什么造就的?我想很多人可能对这个答案并不陌生,那就是国产手机凭借“人海战术”、“保姆营销”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等战术赢得了暂时的辉煌。国产手机一度把洋品牌手机逼进了一个角落,最高市场份额在短时间内窜升到了57%,大有把洋品牌完全打败的架势。然而,国产手机这种讲究战术而轻视战略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了国产手机的釜底抽薪之伤。
而在当时,可能连国产手机厂家自身都没有去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在与洋品牌的竞争中,我们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我们靠什么持续这种胜利?”也许,在当时国产手机厂家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提出这些问题,的确有一些泼冷水的味道。但这些问题,当时的确是国产手机厂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可惜的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没有国产手机厂家去居安思危,以至于在手机行业的严寒到来之时,部分厂家没有准备好足够的御寒棉衣,被残酷地淘汰出局。
在经历过国产手机的行业性溃败后,国产手机厂家没有找到可以拯救自身的灵丹妙药。于是乎,在一些学者或者所谓的专家的“闭门造车”呼吁中,盲目地冲刺海外市场成为了部分国产手机厂家寻求自身突困的救命稻草,甚至有人宣称:这是国产手机厂家第二次腾飞或者复苏的最好机会。但是,貌似巨大的市场诱惑,实则布满荆棘,在这场前途未卜的国际化征途中,国产手机厂家也许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售后服务弱成为走出国门的巨大障碍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基础的就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创新最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研发实力上。没有企业研发实力的提升,产品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产品的创新也就不能适应市场,甚至有可能称不上是产品创新,而只能说是改进或者模仿跟进。
国产手机厂家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基本上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而洋巨头,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跨国品牌,技术研发实力雄厚,在研发投入上也是一掷千金。摩托罗拉的研发投入资金每年都在几百亿元,比国内很多手机厂家全年的销售额还要高。本身起点低,加上投入不足,国产手机的研发实力要想在短时间内追赶上国际洋品牌,可以说是不现实的。这也造成了国产手机厂家在这种不对等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过分依赖与采取拿来主义,并没有注重自身研发实力的培养与提升,从而导致研发实力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也导致了质量问题成为了国产手机厂家中最大的伤痛。在几个被清除出局的国产手机厂家中,大部分就是因为产品质量。
在自身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时,售后服务又成为了国产手机厂家的另外一块心病。国家有关部门接受的关于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投诉中,国产手机是排在前几位的。以至于在二次购机人群上,大部分人选择洋品牌。如今在市场经济中,有谁愿意做打着爱国的旗号,承受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呢?在国内尚且如此,如果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会有好的结果吗?
而国产手机厂家进军国际市场,除了要过好产品质量关外,售后服务也成为了巨大的障碍。没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就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产品经常出现问题,就需要更多地资源投入售后服务。尤其在竞争规范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特别严格的国际市场,国产手机厂家付出的会更多。同时,作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手机的使用频率和自身的特性也使手机成为损耗最大的电子产品,这不仅仅要求过硬的产品质量,也对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投入。而国产手机厂家刚刚处于走出国门的阶段,售后服务难以跟上市场的发展,到时问题肯定一大堆,到处需要救火,何苦呢?
基础不牢固,难抵大风浪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国产手机在2002年和2003年会一下子火起来呢?问题恰恰在此,正因为是国产手机厂家一下子火起来了,所以也就火不了多久。因为,国产手机当时的“火”是建立在不牢固的基础上的,是经不起风雨的。当时国产手机厂家是如何火起来的,可能很多人还应该记忆犹新,靠的就是“三板斧”。
第一板斧:“忽悠”消费者,什么宝石手机、防静电手机、防辐射手机、会跳舞的手机、纳米手机等等,这些时髦和不着边际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国产手机弄出来的,“忽悠”得消费者心里热乎乎的。但概念的新潮并不能掩盖质量和服务的低劣,于是,国产手机在这上面就栽了跟头。
第二板斧:广告+形象代言人开路。在2002年和2003年,国产手机的广告投入是最厉害的,2003年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竞标,竟然有8家国产手机参加或中标,熊猫还荣登标王。而广告只是一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行为,并不能带给消费者实实在在的利益。果不其然,国产手机销量在2004年急剧下降,广告量锐减。同时,国产手机厂家当时聘请形象代言人的模式也是国外手机品牌甚至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这种外强中干的营销模式成就了国产手机厂家暂时的辉煌,也成为国产手机厂家走向快速落寞的催化剂。
第三板斧:低价。国产手机采取的营销模式是“农村包围城市”。在二、三级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并以低价实现快速销售。结果,由于国产手机厂家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市场和二、三级市场,这就造成了国产手机厂家之间的内讧,对国外洋品牌并未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洋品牌颇有“坐山观虎斗”的味道,等到差不多了,再以巨大的优势打压,把国产手机厂家逼上绝路。这就是后来为什么摩托罗拉、诺基亚接连推出低价手机的原因。
于是乎,国产手机厂家的日子不好过了。在经历漫长而残酷的严冬之时,有些厂家对国内的血雨腥风般的市场竞争不堪负重,把目光齐刷刷地瞄准了国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本身并没有错,这是国产手机厂家谋求做大、做强的表现。但自己有几斤几两,我想每个厂家心里都有一把秤。战场就在家门口,尚且有如此多的“先烈”型企业诸如南方高科、科健、熊猫等不堪一击,要是战场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我们的产品质量、我们的资金实力、我们的营销策略能经得起国际市场的大风大浪吗?
而且,目前最热衷于国际市场的国产手机厂家并不是做得最好的厂家,而是受困于国内市场的企业,目前也找不出什么招来实现突围,只有寄希望于另外一个渠道——海外翻身。今年国产手机厂家中的最大亮点,被称为国产手机厂家中“一枝花”的联想移动,在国内市场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就并没有一味地热衷于国际市场,而是先修炼自身内功,努力做好国内市场,在锻造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做实自身的竞争基础,再在适当时机谋求海外市场的突破。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过,企业在进行一项战略决策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不是要去做“可行性报告分析”,而是要去做“不可行性报告分析”。只有这样,你才有十足的把握有所斩获。
与一些国产手机企业期待海外市场突围不同,国产手机领军企业联想移动请来意大利顶级室内速滑冠军队选手助阵秋季产品发布会,阐述其“粉时尚”理念,着力做大做强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