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汽车的售后服务,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厂商的服务还是能让用户满意的,但是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涉及技术方面的漏洞或者出现人员伤亡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不少推卸责任的事件。最近一段时间,从“自燃冠军”到“打不开的气囊”,厂商推卸责任的事件频繁出现在各种报道中,汽车厂商态度的强硬可见一斑。
比亚迪安全气囊失效
最近有多家媒体报道,比亚迪F3配备的安全气囊曾多次失灵。在某些较严重的交通事故中,虽然汽车碰撞猛烈,但安全气囊依然不能自动打开,导致出现人员伤亡。面对受害人提出的索赔要求,厂商总是以碰撞力度或者角度不对来予以推脱。
(图) 比亚迪F3
关于安全气囊失灵的消息已经出现很多次了,其中很多都因为碰撞力度或者角度不对而不了了之。相关标准的缺失是导致这种现象屡屡出现的一大原因,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就提不上监管,今天被点名的是比亚迪,明天就可能换成别的品牌。
对于厂商来说,尽管造成事故可能并非质量问题,但是面对伤者甚至死者家属,一句“因为当时撞击的角度和力度不对”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吗?
瑞纳新车18天自燃
(图) 瑞纳
还有一件事是发生在今年的上半年,一辆刚刚购买18天的瑞纳新车发生自燃。据相关消息称,该车未做过任何改装,且行驶仅百余公里,报道中称其为“史上最快自燃的新车”。
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尽管受害者拥有消防部门出具的火灾认定书,也同时拥有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结果依然是“与自身质量无关”。
面对问题能否不要急于推卸责任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购车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谁都不希望花这么多钱买来的车毛病不断,不仅三天两头要跑去修,开在路上还要提心吊胆。万一真的出了问题,受害者也希望顺利得到应有的赔偿,不要拖来拖去,一件简单的事弄个一年半载。
在很多事件的处理中,厂商的第一反应总是否认自己存在问题,不管最终是否予以赔偿,总之问题不在自己。不知道厂商是否考虑过,这种处理事件的习惯带给受害者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就像之前所说的,即使过错真的不在厂商,受害人能够接受这种说法吗?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厂商是否应该不要急着推卸责任,把要表达的意思“包装”一下再传递给受害者,最起码也让其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相关文章:
ZDC申明:
ZDC报告中的“品牌关注度排行”和“产品关注度排行”是通过分析ZOL专业IT网 站包括新浪、搜狐、腾讯、网易、淘宝在内的79家网络媒体和ZOL全国85家分站的用户上网行为,统计各品牌及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有 效点击率而得出的结果,因此排行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网站用户对某品牌或某产品的点击关注程度,厂商或经销商可参照数据对其销售情况 进行参考和预测,但不能与其销售情况完全等同。如有其他建议或意见,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