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空调市场一扫昔日的阴霾,销售业绩全线飘红。这让部分厂商产生空调市场焕发生机,甚至进入普及化发展的错觉。然而事与愿违,空调市场终究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进入2008年便遭遇“凉夏”和“通胀”双重阻力,销量始终打不开。在厂商采取了一些促销措施后,低端空调成为突破口,使空调市场有了一些转机。2008冷冻年度(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7月31)已经结束,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对2008年空调市场的热点事件进行解读,以便厂商和消费者制定下一阶段的销售购买计划。
事件一:2008年年初空调厂商集体涨价
2008年新年伊始,空调业就面临来自原材料、物流、劳动力三个方面的涨价压力。铜、钢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了8%左右。原油价格、石油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增加了运输成本。再加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薪资增长以及新劳动法实施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空调涨价势在必行。
面对涨价压力,虽然国美、苏宁再三声明要用大单采购的方式平抑价格的上涨,但是架不住众厂家一齐发力涨价。在春节之后,就有海尔、美的、松下、奥克斯等品牌直接作出了幅度为5%-7%的调价行为,而更多的品牌则采取调高新品上市价格、控制低端产品供应数量等形式进行了变相的涨价。成本的压力、利润的驱使使得空调市场的整体均价提高了200元左右。
涨价保证了厂商的利润,同时也对消费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于是厂商纷纷加大中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希望通过产品的高附加值平抑消费者对涨价的反感情绪。涨价也使得消费者形成两派。“买涨派”在厂商刚刚透露涨价风声的时候便提前行使了自己的购买计划。“反涨派”则持币观望,甚至放弃了自己在2008年的购买计划。
事件二:遭遇“凉夏”“通胀”,空调销量不畅
2008年空调市场启动得较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1月份空调行业内销出货量同比增幅高达47%,4月份下降到9%。而5月空调市场的销量急转直下,被称为“黑色5月”。据中怡康的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空调零售量、零售额分别下降了15.50%、12.26%。
200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在粮价、成品油价格、商业用电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其他商品也跟进调价,包括方便面、桶装水等。于是消费者纷纷缩减了购买预算,以应对不时之需。再加上“凉夏”的影响,部分消费者延缓或放弃了本年度的购买计划。
此外,受8月体育盛会的推动作用,今年的高清电视、IT产品、通讯产品都趁机大搞特搞促销活动,消费者的购买预算转向了上述三大类产品。这些都是空调销售不畅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有购买计划的消费者转向了价格低廉的低端空调。据卖场促销员称,2008年大多数购买空调的消费者都会直接询问最便宜的空调是哪款?卖场行情是:最便宜的空调最好卖。还有一部分消费者积极报名团购,因为参与团购的空调都是中高端机型,而且可以大幅杀价的。
厂商察觉到低端空调更受欢迎,便顺势推出了大量的特价机型来满足消费者,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特价机型推出。当然,空调市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空调厂商坚决不打价格战,新品空调几乎从来不降价,像大金之类的高档空调向来只是涨价而不降价。贴有价格直降标签的空调也只是在某段时间内调低价格,过后都会恢复原价的。所以空调产品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稳中有升。
- 第1页:遭遇凉夏通胀,空调销量不畅
- 第2页:能效标准提高,几家欢喜几家愁